三组词

三的拼音和组词

三后
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 (5)指周公、君陈、毕公。《书·毕命》:“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毕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底于道。”(6)指伯夷、禹、后稷。《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植嘉谷。”(7)指夏桀、殷辛、周幽王。《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及三后,媱妃乱主。”张载注:“三后,夏、殷、周也。”刘良注:“三后,桀、纣、幽王。”(8)指汉之宣帝、景帝、文帝。《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三后始基,世武丕承。”李善注:“三后,谓宣、景、文也。” 指汉代的三个皇后。
sān hòu
三舞
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钥不僭”汉郑玄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
sān wǔ
三酒
事酒、昔酒和清酒。
sān jiǔ
三权
三种权力。 特指“贵”、“富”、“亲”三种权势。 指兵法上对上、中、下三种力量的权衡。
sān quán
三辅
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前燕·慕容俊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骛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前燕 慕容儁 以 慕容恪 为辅国将军, 慕容评 为辅弼将军,左长史 阳骛 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sān fǔ
三礼
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指丧礼、葬礼、祭礼。
sān lǐ
三右
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宰、太宗、太士。参见“三左”。
sān yòu
三倒
《世说新语。赏誉下》“﹝王平子﹞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絶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絶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sān dǎo
三晋
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sān jìn
三农
古谓居住在平地、山区、水泽三类地区的农民。后泛称农民。 指春、夏、秋三个农时。 大陆地区指农业行政管理单位、农业科技研究单位、农业院校的合称。
sān nóng
三云
汉宫殿名,在甘泉宫中。
sān yún
三高
三名高士。南朝梁何胤及其兄求、点皆隐居不仕,世称何氏三高。见《南史·何胤传》。 三名高士。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皆吴人,宋时吴江以三人为三高,设三高祠祠之。
sān gāo
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三乘(sān chéng):2.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sān shèng
三包
唐代诗人包融与其子何、佶并以诗名,时号“三包”。 产品销售后的一定期限内,由供方承担维修、更换、退赔等责任,即包修、包换、包退,合称“三包”。
sān bāo
三革
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sān gé
三鼎
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sān dǐng
三咽
吞食三口。《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后以“三咽”作为求食以存活的典实。
sān yān
三相
多相交流电系统的一种。有三相四线星形(y形)和三相三线三角形(△形)两种结线方式。在对称的三相系统中,三根相线上的交流电各电动势的频率和电压都相等,彼此相差120°相位。是发电、输电、供电的基本方式。 三位丞相。指 唐代 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参见“三相张家”。 唐 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sān xiāng
三蓬
犹言数抔土。
sān péng
三采
三种颜色。特指朱、白、苍三色。
sān cǎi
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sān yī
三次
三回。 指朝、野、市三处。
sān cì
三场
科举时代考试须经三次,叫初场、二场、三场。亦总称三场。 科举考试的第三场。
sān chǎng
三传
传了三次。 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多知古事之人。
sān chuán
三语
晋王衍向阮修问老庄与儒教异同,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 指宋赵鼎评论邵伯温的三句话。
sān yǔ
三藏
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sān zàng
三益
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借指良友。 指梅、竹、石。
sān yì
三熏
见“三熏三沐”。
sān xūn
三段
犹言三节,三块。 指三段论式。
sān duàn
三障
佛教语。指烦恼障、业障和报障。此为求解脱的三大障碍。
sān zhàng
三刑
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
sān xíng
三戒
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 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sān jiè
三尺
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指剑。
sān chǐ
三章
三条法律。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见《史记·高祖本纪》。 泛指简单明确的法律或规章。
sān zhāng
三火
三堆火。 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三度被焚烧。
sān huǒ
三监
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墉,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邶墉卫谱》。一说指武庚、管叔、蔡叔。见《汉书·地理志下》、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三监》。汉代儒家依托周初三监的事,把三监作为周朝的通制。 唐代官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的合称。
sān jiān
三寿
犹三老。 古称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唐孔颖达疏。后泛指高寿。
sān shòu
三室
指祖宗三庙。
sān shì
三吾
唐元结有浯溪、吾亭、峿台,合称三吾。
sān wú
三贤
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三个贤人。
sān xián
三灵
指日、月、星。 指天、地、人。 指天神、地祇、人鬼。
sān líng
三准
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指古琴上定音的三个标准区。古琴将全絃分为十二个段落,在琴面上作出标帜,当做调定音阶的标准,称十三徽,每徽一音。其中一至四徽谓之上准,四至七徽谓之中准,七徽至絃末谓之下准,合称三准。见《宋史·乐志十七》引 宋 姜夔 《乐议》。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 郭沫若 案语。
sān zhǔn
三驱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sān qū
三思
反复思量,再三权衡。 再三思考。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 三思而后行。
sān sī
三张
指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张陵、张鲁、张角。 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 唐之张穉珪、张九龄、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sān zhāng
三黄
即三簧锁。
sān huáng
三停
三成;三部分。 书法理论把某些字的结构分成上、中、下三段,称三停。见明李淳《大字结构法》。 相法术语。相面者以人体及面部各分三部,称上中下三停。三停齐等为福相。
sān tíng
三欲
人君的三种欲望。谓欲强,欲安,欲荣。 人君的三种欲望。谓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sān yù
三山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冠名。
sān shān
三惧
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
sān jù
三辞
犹三让。
sān cí
三蠹
指南朝梁陆验、徐驎、朱异三人。 谓三种弊端。
sān dù
沙三
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shā sān
三过
三次路过。 三种过失。 书法之三折势。
sān guò
三哲
亦作“三悊”。 三位贤人。所指随文而异。
sān zhé
函三
谓包含天、地、人三气。
hán sān
三焦
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sān jiāo
三茅
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sān máo
三表
见“三表五饵”。
sān biǎo
三望
祭祀名。望,谓不能亲诣所在,遥望而祭。所祭之事有三,故称“三望”。 车名。详“三望车”。
sān wàng
三幡
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
sān fān
三惠
指清代经学家惠周惕及子惠士奇,孙惠栋三人。
sān huì
三浣
见“三澣”。
sān huàn
三擦
指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制造的军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sān cā
三族
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违忤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贤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 指上古帝鸿、少暤、颛顼之不才子,即浑沌、穷奇、梼杌。
sān zú
三版
见“三板”。
sān bǎn
三隧
犹言三道。指为将者必须具备的三项条件。 远郊之地。隧,遂。 三条通道。
sān suì
三大
指道、天、地。 指君、父、夫。
sān dà
三微
三正。三正之始,万物皆微,故又称三微。 谓十五日。 古代箭靶上的三条竖线。
sān wēi
三度
三种尺寸。 指治国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
sān dù
三阶
三层台阶。 星名。即三台星。 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创立。该宗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认为当时已届末法时期,国土秽恶,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脱,故又称普法宗。该宗屡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传。见《续高僧传》卷十七、十九。
sān jiē
三壶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的合称。
sān hú
三适
谓好德、贤贤、有功。 三件适意的事。
sān shì
三征
三国魏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的合称。 朝廷三次征召。
sān zhēng
三病
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贪、瞋、痴。 佛教语。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谤大乘、五逆罪和一阐提。 谓国画用笔中的三失:版、刻、结。
sān bìng
三自
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参见“三自一包”。 指解放后我国基督教广大爱国教徒开展的“自治、自养、自传”运动。1954年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sān zì
三少
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 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王氏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唐李嗣真与同时学士赵献臣、徐昭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谓三度返老还少。
sān shǎo
三方
三个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个地域。 太平天国避“皇”字讳,称三皇为三方。参见“三方五氏”。
sān fāng
三顾
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 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sān gù
三梆
三次击梆木。封建时代官长坐堂前的信号。
sān bāng
三至
三条原则;三项法则。 《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 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
sān zhì
三史
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三史》。
sān shǐ
三谛
佛教语。指空谛、假谛、中谛。
sān dì
三峦
古楼观名。
sān luán
参三
旧戏中所用黑白相掺的灰白三绺假须。如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阳平关》中曹操所戴的假须。
cān sān
三途
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sān tú
三长
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 阴阳家指年月日之首。 三种长处。
sān cháng
三齐
三倍于齐国的势力。 秦亡,项羽以齐国故地分立齐、胶东、济北三国,皆在今山东东部,后泛称“三齐”。
sān qí
三检
谓三种检验之法。
sān jiǎn
三金
三种金属。多指金、银、铜。 佛教语。三密(身密、语密、意密)金刚的略称。
sān jīn
黑三
即黑三髯。传统剧戏装中假须的一种。须分为三缕,俗所谓三绺长髯。须有黑、苍、白三色,多为生角戴用。如京剧《群英会》之鲁肃、《辕门斩子》之杨延昭,所戴髯口皆为“黑三”。
hēi sān
三九
指三公九卿。指韭葅、生韭等三种韭菜。“九”为“韭”的谐音。喻清贫。即三九天。三九相乘,谓二十七。 指韭葅、生韭等三种韭菜。“九”为“韭”的谐音。喻清贫。 即三九天。
sān jiǔ
三啇
见“三商”。
sān dí
三卿
指古代的司徒、司马、司空。汉改司马为太尉。 指上、中、下卿。 指春秋晋之韩、魏、赵三大卿族。
sān qīng
三八
带有傻气,做事莽撞或不得体的形容语。与吴语的“十三点”相类。 指三八妇女节。 指“三八式”步枪。
sān bā
三厌
道教谓三种不忍食的动物,即雁、狗、乌鱼。
sān yàn
三真
三真经。 指宋朝的富弼、韩琦、欧阳修、张康节。真,谓名副其实。
sān zhēn
三恨
三件憾事。唐薛元超以不得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为三恨。见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 三件憾事。唐时吐蕃乞立赞以不知天子丧,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赙;不知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侵灌口为三恨。见《新唐书·吐蕃传下》。
sān hèn
三燕
三次宴会。燕通“宴”。
sān yàn
三阁
魏晋时的国家藏书楼,有内外三阁,属秘书监。 指南朝陈后主所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
sān gé
三清
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的合称。酒名。即清酒。唐殿名,在长安·大明宫内。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三位清廉的人。 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 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称。 唐 殿名,在 长安 大明宫 内。
sān qīng
三走
三度败逃。
sān zǒu
三叔
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的合称。武王灭殷,立纣子禄父(武庚)守商祀;命三叔监管殷遗民,防止他们反叛。见《逸周书·作雒》、《史记·周本纪》。
sān shū
三韩
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亦称弁韩),合称三韩。
sān hán
三伦
指君上、有司、近臣,各自的表率作用。
sān lún
瘪三
〈方〉: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他们通常是很瘦的,穿得破破烂烂。
biē sān
三四
犹言再三再四。 表示为数不多。
sān sì
三气
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指天、地、人之气。 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
sān qì
三贵
北齐韩凤、高阿那肱、穆提婆三幸臣并据要津,号称三贵。
sān guì
三蔡
宋蔡确、蔡卞、蔡京三人的合称。
sān cài
三桓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sān huán
再三
一次又一次;多次。 犹言非常,极其。
zài sān
三术
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4)指帝道、王道、霸道。《文选·班固〈答宾戏〉》:“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李周翰注:“三术,谓帝道、王道、霸道。”一说,指王道、霸道、富国强兵之道。 《汉书·叙传上》:“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颜师古注:“应劭曰:'王、霸、富国强兵为三术也。'王,一也;霸,二也;富国强兵,三也。”(5)谓行仁义之三道。《列子·说符》:“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6)进忠言之三术。汉荀悦《申鉴·杂言上》:“进忠言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 三种特长。
sān shù
三风
指巫、淫、乱三种恶劣风气。 指学风、党风、文风。 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三种坏作风。
sān fēng
三加
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 指三次加兵。
sān jiā
三辰
指日、月、星。
sān chén
三帛
指纁帛、玄帛、黄帛。
sān bó
三棒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义玄至黄檗山参谒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
sān bàng
三仙
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后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 指三位翰林学士。
sān xiān
三线
我国根据国防需要,把地区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线在后方,为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 现多把领导干部因年龄或健康关系离职称为“退居三线”。
sān xiàn
三左
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sān zuǒ
三秦
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因称关中为三秦。 秦州、东秦州、南秦州 的合称。
sān qín
三黜
三次被罢官。 形容宦途不利。
sān chù
三镜
见“三鉴”。
sān jìng
三孔
三个孔穴。 三个来源。 宋孔文仲及弟武仲、平仲并以文名,时号“三孔”。
sān kǒng
三成
十分之三。 百分之三十。 十分之三。
sān chéng
三反
三个来回。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三度反叛。多次往返。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三度反叛。
sān fǎn
三白
三度下雪。 指盐、萝卜、饭。三者皆白色,故谓。 指三白酒。
sān bái
三性
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sān xìng
三重
三种隆重的礼仪。指祭祀仪式中献用祼、声用升歌、舞用《武宿夜》。 三种隆重的礼仪。指夏、商、周三王之礼。 三层。
sān chóng
三荆
一株三枝的荆树。 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sān jīng
三笴
谓九尺。笴,箭干,长三尺。
sān gǎn
三帅
指春秋秦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秦晋殽之战,为晋军所获。
sān shuài
三庚
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 三伏。
sān gēng
三头
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sān tóu
三宗
指黄帝、唐尧、虞舜。 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sān zōng
三藩
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sān fān
三岑
唐岑羲与弟仲翔、仲休的合称。三人皆有治绩。
sān cén
三陈
见“三阵”。
sān chén
三杰
三位杰出的人物。指汉代的张良、韩信、萧何。 三位杰出的人物。指三国蜀的诸葛亮、关羽、张飞。 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唐代的宋璟、张说、源干曜。
sān jié
三夏
指夏种、夏收和夏管。 指夏季的三个月。 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
sān xià
三车
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窥基 博通释典,尝至 太原 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 宋 赞宁 《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sān chē
三妇
见“三妇艳”。
sān fù
三韵
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 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
sān yùn
三罗
唐末罗隐、罗虬、罗邺皆以诗名,时号三罗。
sān luó
三良
三贤臣。指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针虎。 三贤臣。指春秋时郑国的叔詹、堵叔、师叔。 三贤臣。指晋时的王导、郄鉴、庾亮。
sān liáng
三腊
旧时杭州人称生子第二十一日为三腊。
sān là
三又
同“三宥”。
sān yòu
三号
三次号哭。 第三次鸣叫。
sān hào
三和
三次调弦演奏。 指三种祭品。 元明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sān hé
三亲
谓夫妇、父子、兄弟。
sān qīn
三叶
三世。 指荠、葶苈、菥蓂三种野菜。 犹言三杯。
sān yè
三洛
谓腕。
sān luò
三流
旧律,判处流刑者,流放之地,据罪行轻重而分为远近三等,谓之三流。
sān liú
三冬
冬季。三个冬天。 冬季三月,即冬季。
sān dōng
三倍
三的倍数的数量。
sān bèi
三命
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sān mìng
三昧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奥妙;诀窍。 指三昧真火。
sān mèi
三炎
三夏。
sān yán
三尸
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过恶。
sān shī
三崔
汉崔骃及子瑗、孙寔,皆有文名,合称“三崔”。
sān cuī
三唱
见“三注三唱”。
sān chàng
三岛
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指日本。
sān dǎo
三峨
四川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三峰,故称三峨。
sān é
三端
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 犹三始。指正月初一。
sān duān
三式
术数家语。指遁甲、太乙、六壬。
sān shì
三典
轻、中、重三种刑法。
sān diǎn
三甲
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 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sān jiǎ
三天
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 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sān tiān
三从
旧礼教认为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谓之“三从”。 指从曾祖、从祖、从父。
sān cóng
三馆
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sān guǎn
三叹
亦作“三叹”。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
sān tàn
生三
指天地。语出《老子》:“一生二,二生三。”
shēng sān
三会
指弥勒佛的三次说法大会。佛教称兜率天弥勒降生翅头末城,学道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开三次法会。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见《弥勒下生经》。
sān huì
三二
约计之词。常用于表示较少的数量。
sān èr
三狱
三宗刑狱案件。 由大理寺(廷尉)、都官(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的狱案。
sān yù
三户
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骃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 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sān hù
三祭
谓三度酌酒于三处为祭。
sān jì
三乏
三面防箭牌。乏,报靶人用来护身的器具。
sān fá
三终
奏毕三章之乐,谓之“三终”。 唐代宴乡贡士时歌《鹿鸣》之章,故以“三终乐”特指《诗·小雅·鹿鸣》之章。
sān zhōng
三弦
弦乐器,琴身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用于曲艺伴奏。 即三弦。
sān xián
三好
三种爱好。 三个方面都好。多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
sān hǎo
三川
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指洛阳。 唐代称剑南东、剑南西及山南西三道为「三川」。
sān chuān
三无
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sān wú
三娥
指杨贵妃之三妹,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据说她自矜娇美,朝见君王时亦不施脂粉。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sān é
三军
军队的统称。 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 古代指步、车、骑三军。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
sān jūn
三光
古时指日、月、星。 指日、月、五星。 指房、心、尾三星宿。
sān guāng
三明
道教以日月星为天之三明,耳目口为人之三明,文章华为地之三明。 指三个人。指东汉“凉州三明。” 指三个人。指晋代“中兴三明”。
sān míng
三灾
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疫疠、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风、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
sān zāi
三醉
三次喝醉。 石名。 芙蓉之一种。
sān zuì
三卫
唐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 宋代亦称三衙为“三卫”。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建州、海西、野人三卫。
sān wèi
三忠
三臣,三卿。
sān zhōng
三孤
指少师、少傅、少保。
sān gū
三变
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sān biàn
三居
古代依罪行的轻重分别将犯人流放到远近不同的三个地方。
sān jū
三申
再三申明。
sān shēn
三牧
指牧放戎马、田马、驽马的牧场。
sān mù
三刍
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
sān chú
三志
《三国志》的省称。《三国志》,晋陈寿记载三国魏、蜀、吴历史的著作。
sān zhì
三才
天、地、人。 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指北齐之温子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三种材料。
sān cái
三支
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sān zhī
三郎
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 唐玄宗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泛称排行第三者。
sān láng
三怨
三种招人怨恨的事。指爵高、官大、禄厚。 三种招人怨恨的行为。指凌人、诬人、掩人之善。
sān yuàn
三要
三个重要方面。 道家谓耳、目、口为三要。
sān yào
三宅
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sān zhái
三候
中医术语。候脉时,以指测寸、关、尺三处脉搏,每处均可分为浮、中、沉三种脉象,谓之三候。
sān hòu
三垓
三重,三迭。
sān gāi
三祝
旧时祝颂语,以祝人寿、富、多男子为“三祝”。
sān zhù
三言
三句话。 三个字。 指三言诗。
sān yán
三豪
指宋欧阳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诗云:“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絶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sān háo
三界
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犹三届,三期。
sān jiè
三衡
古代掌山之官。 星名。
sān héng
三国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2—280)
sān guó
三唐
诗家论唐人诗作,多以初、盛、中、晩分期,或以中唐分属盛、晩,谓之“三唐”。
sān táng
三别
指唐杜甫的著名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sān bié
三秋
指秋收、秋耕、秋播。 指秋季的三个月。 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sān qiū
三善
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长的三种道德规范。 三样好处。
sān shàn
三徐
后魏以徐州、北徐州、东徐州为三徐。 指宋初徐延休、徐铉、徐锴。 清代徐干学与弟元文(号立斋)、秉义(号果亭)并以文名,时号“三徐”。
sān xú
三独
见“三独坐”。
sān dú
三阳
《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sān yáng
三易
《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 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 三次变换。
sān yì
三拜
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宋道诚《释氏要览·礼数》:“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sān bài
三槐
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而立。后因以三槐喻三公。宋·王祐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旦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王氏之代称。 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后其子 旦 果入相,天下谓之三槐 王氏。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世因以“三槐”为 王氏 之代称。
sān huái
三字
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知制诰的别称。 指“莫须有”三字。
sān zì
三臣
古指三公、三卿等。 泛指重臣。 春秋鲁之仲孙、叔孙、季孙氏称“三臣”。
sān chén
登三
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dēng sān
三庙
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
sān miào
三心
谓心志不专一。 佛教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为三心。见《金刚经》。
sān xīn
三番
轮流三次。 三组。
sān fān
三正
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孔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指夏、殷、周三代。 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sān zhèng
三立
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sān lì
三科
三品;三等。 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三次科考。
sān kē
三虎
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 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着称的三人。指宋代杨纮、王鼎、王绰三人。 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
sān hǔ
三巴
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 多泛指四川。
sān bā
三苗
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sān miáo
三陔
见“三垓”。
sān gāi
三举
三次杀牲备膳。举,杀牲盛馔。 谓哭泣三次。 三度举事。
sān jǔ
三十
数词。十的三倍。 指三十岁。 指三十年。
sān shí
三色
三种颜色。 三种容色。 指骰子。赌具。掷骰子时一般用三枚,故称。
sān sè
三猛
旧时云南境内三个少数民族部落的合称。
sān měng
三组
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颜师古注:“仆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将梁侯,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绶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sān zǔ
三吏
即三公。 指三卿。 指唐杜甫的著名诗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文学史上与他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
sān lì
三木
古代加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件刑具。 古代用来枷锁犯人颈项及手足的刑具。
sān mù
三穷
谓鸟穷、兽穷、人穷。
sān qióng
三皇
中国传说中的古代三个帝王。通常指燧人伏羲、神农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sān huáng
三苏
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轼、辙俱以文名,世称三苏。
sān sū
三元
指科举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明代又指殿试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
sān yuán
复三
古丧礼。将始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以招魂。语本《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郑玄注:“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贾公彦疏:“复声必三者,礼成于三,北面而招,求诸幽之义也。” 谓死人埋葬三天,家人招魂祭奠。
fù sān
三田
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sān tián
三迭
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三首。 犹三通,三遍。
sān dié
三太
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sān tài
三宫
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指后妃之宫。 谓天子、太后、皇后。
sān gōng
三身
传说海外有国,国人一首三身。 佛教语。说法不一。通常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或应身)。乃成佛所证之果。
sān shēn
三兵
三种兵器。指矛、戟、钺。
sān bīng
三侯
以熊、虎、豹皮为饰的三种射靶。 指《三侯之章》。 南朝宋之沈攸之、谭金、童泰壹三人的合称。
sān hòu
三百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刑昺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sān bǎi
三点
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sān diǎn
三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略称。
sān yě
三暗
三件不明智之事。指用兵作战时,派遣没有战斗力和不可信任的人去防守、出战和探察敌情。
sān àn
三皈
见“三归”。
sān guī
三门
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 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 比喻人品形成的三种途径:禽门、人门、圣门。
sān mén
三霭
画家五代李霭之、宋王霭元霭的合称。
sān ǎi
三能
星名。即三台。 指三公。
sān néng
三害
晋周处少年时危害乡里,时人把他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 泛称三种祸害。
sān hài
三凶
三个凶顽的人。指帝鸿氏(黄帝)之子驩兜,少皞氏之子共工,颛顼氏之子鲧。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sān xiōng
三眠
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指柽柳(即人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时时伏倒。
sān mián
三雄
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韩信、彭越、英布。 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魏、蜀、吴三国之主。
sān xióng
三彭
即三尸神。
sān péng
三狗
对三国魏何晏、邓飏、丁谧三人的蔑称。
sān gǒu
三角
指外形像三角形的物品。 三角学的简称。 谓眼有棱角。
sān jiǎo
三麾
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
sān huī
三赋
三篇赋。 唐代租、庸、调称“三赋”。
sān fù
三器
三种治国的手段,指号令、斧钺、禄赏。
sān qì
三雨
谓连续数天降雨。
sān yǔ
三制
指国力的强、弱、中三种等级。 三篇敕命文书。
sān zhì
三英
古代皮衣上的饰物。 三位英才。
sān yīng
三珪
见“三圭”。
sān guī
三染
三度浸染。
sān rǎn
三毛
三绺髭须。 指发、眉、须。 现代画家张乐平在《三毛流浪记》中塑造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以诚实、善良、机智着称。因其头发只画三根,故称“三毛”。
sān máo
三疾
指狂、矜、愚三种不良气质。 指好色、好货、好勇三种恶习。
sān jí
三法
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 指三代之筮法。
sān fǎ
三复
犹言三遍。 谓反复诵读。参见“三復白圭”。
sān fù
三逆
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佛教语。指恶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坏寺庙僧众秩序)、伤佛、杀比丘尼。 指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继起兵反叛。
sān nì
三宰
三卿。
sān zǎi
三毒
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sān dú
三惑
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 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sān huò
三行
祝酒三次。 三种德行。 春秋 时用战车作战, 晋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 晋国 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称“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军战车作战,两者合称六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
sān xíng
三品
三种,三类。 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旧时官位第三阶级。
sān pǐn
三空
指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sān kōng
三远
中国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技法。
sān yuǎn
三定
定产、定购、定销的合称。
sān dìng
三资
侨资、外资、中外合资的合称。 谓三级。
sān zī
三涂
同“三途”。 同“三途”。佛教语。
sān tú
三袭
指三者相合。 三重。多指宫观的三重门。
sān xí
三桑
传说中的三株桑树。 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
sān sāng
三垂
犹三边。指东、西、南三方边疆。 犹三边。指东、南、北三方边疆。
sān chuí
三多
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sān duō
三到
谓读书时必须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所得。
sān dào
三闹
三街闹市的略称。古代刑人于市,因亦以“三闹”指刑场。
sān nào
三数
表示为数不多。
sān shù
三圣
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sān shèng
三府
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sān fǔ
三仓
古字书名。汉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sān cāng
三郊
犹三乡。 古代诸侯的行政区划,大国分为三郊三遂,因以“三郊”指大国诸侯。
sān jiāo
三剑
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三把宝剑。
sān jiàn
三邻
三个邻国。 二十四家。
sān lín
三堂
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第三进堂屋。
sān táng
三边
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指东、西、北边陲。 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sān biān
三宝
三种宝贵之物。 (梵Triratna)佛教语。指佛、法、僧。《释氏要览·三宝》:“三宝,谓佛、法、僧。”三国吴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后以指佛教。
sān bǎo
三去
犹三驱。谓三次驱逐。
sān qù
三趾
指三足乌。 指天、地、人鬼之礼。
sān zhǐ
三内
皇帝的居处称大内。唐代大内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合称三内。
sān nèi
三寸
指舌。
sān cùn
三生
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sān shēng
三建
中药附子、天雄、乌头的合称。
sān jiàn
三景
谓日、月、星三光。
sān jǐng
三霜
晩秋之霜。喻白色。
sān shuāng
三伏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专指末伏。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sān fú
三学
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sān xué
三归
台观名。相传是管仲为自己修筑的。 亦作“三皈”。佛教语。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即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
sān guī
三古
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 泛指古代。 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sān gǔ
三仪
礼之三仪。 谓天、地、人。 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sān yí
三象
乐曲名。 日、月、星。
sān xiàng
三台
星名。 喻三公。 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
sān tái
胡三
胡闹;胡来。
hú sān
三鸟
古代神话中西王母身边的三只青鸟。亦为使者的泛称。
sān niǎo
三养
谓养福、养气、养财。
sān yǎng
三虢
古代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先后为郑、秦、晋所灭。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后亦泛称“三虢”。
sān guó
三隐
南朝宋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皆不应征命,号浔阳三隐。 南朝梁刘吁、阮孝绪、刘歊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
sān yǐn
三体
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sān tǐ
三恶
指暴、虐、颇(不正)三种恶劣的品性。 即三恶道。
sān è
三极
三才,天、地、人。
sān jí
三上
指马上、枕上、厕上。 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
sān shàng
三耳
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慎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慎怒,以方寸肉塞其耳。审通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慎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审通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sān ěr
三三
谓三乘以三。 童谣名。 指三三径。
sān sān
送三
一般民俗在人死后第三天要诵经设祭迎魂,叫“接三”;黄昏时,要焚化纸钱冥器,送鬼魂到路口,叫“送三”
sòng sān
三月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三个月。
sān yuè
三梁
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sān liáng
三估
指区分书体价值的三种等级。
sān gū
三危
三件可危之事。 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sān wēi
三饭
谓第三次用餐。 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sān fàn
三花
三花树的略称。 三辫;三片。 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sān huā
三德
三种品德。随文而异。 即三老。 指狐的三种特性。
sān dé
三曲
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 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 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sān qǔ
三鼓
渭三度击鼓。 三更。
sān gǔ
三泉
三重泉,即地下深处。多指人死后的葬处。 即三柱星。
sān quán
三秽
指唐王怡、姜晦、崔泰之三个丑恶的人。
sān huì
三论
指所论三事。 《论语》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合称“三论”。 佛教三论宗所依据的经典,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sān lùn
三公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星名。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sān gōng
三洲
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歌曲名。
sān zhōu
三党
指父族、母族、妻族。见《尔雅·释亲》。 宋哲宗时朝臣间的洛、蜀、朔三党。洛党以程颐为首,蜀党以苏轼为首,朔党以刘挚为首。
sān dǎng
三峡
“长江三峡”的简称,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与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之间,长193公里。 广东省 北江 自 英德 至 清远 间的 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 的合称。见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三峡》。
sān xiá
重三
即重卦。两个三爻的单卦相重。 即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chóng sān
三策
三道计谋。 汉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所赏识,任为江都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三篇策论。
sān cè
三币
古指珠玉、黄金、刀币。
sān bì
三一
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 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
sān yī
三秀
灵芝草的别名。灵芝一年开花三次,故又称三秀。
sān xiù
三丘
泛指大小山丘。 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sān qiū
三谢
晋谢尚、谢奕、谢安三兄弟的合称。三人皆以书法知名。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惠连及南朝齐诗人谢朓的合称。
sān xiè
三季
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印度历法,一年分为春、夏、冬,或分为干季、暑季、雨季等三季。
sān jì
三乌
复姓。汉有三乌群。见《通志·氏族三》。
sān wū
三魂
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爽灵,二曰胎元,三曰幽精。见《云笈七签》卷十三。
sān hún
四三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
sì sān
三本
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 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sān běn
三亳
古地名。殷之北亳、南亳、西亳的总称。《书·立政》:“三亳阪尹。”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一说指景亳、东亳、西亳。清魏源《书古微·汤誓序发微》:“盖徙都偃师之景亳,而建东亳于商丘,仍西亳于商州,各设尹以治之。”后多从皇甫谧之说。
sān bó
三市
指大市、朝市、夕市。 泛指闹市。
sān shì
三吴
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 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 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
sān wú
三惊
古代用兵,三度耀威示武使敌惊惧,谓之“三惊”。
sān jīng
三官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sān guān
三观
佛教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谓从事物缘起中观悟空、假、中三谛。
sān guān
三家
极言人户之少。 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sān jiā
三龙
三条龙。 喻三位杰出者。喻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喻三位杰出者。喻汉代蔡邕、崔寔、许受。
sān lóng
三指
中指。
sān zhǐ
三案
指明宫庭中发生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光宗泰昌元年的红丸案和熹宗天启初的移宫案。当时奸党首领魏忠贤借此为名,编《三朝要典》一书,以诬陷东林党人,成为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案。
sān àn
朱三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排行第三,故称。
zhū sān
三冠
夏、商、周三代之冠。指夏之母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
sān guān
三通
有横向出口的短管,用于连接与该管成直角的管道。 以45°从主直管分出的支管,即Y形接管头。
sān tōng
三亡
导致灭亡的三种祸端。
sān wáng
三房
指明堂、明房、丹田之房。 指同宗族分衍出来的三个支派。 三房妻室。
sān fáng
三阴
《易》卦的三阴爻,合之则为《坤》卦。亦象盛阴之气。 中医用语。指六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可分为三对六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sān yīn
三院
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sān yuàn
三余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sān yú
三始
三朝。指正月一日。 谓仪容端正,态度庄重,辞令逊顺。此三者为礼义之始,故称。 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
sān shǐ
三姑
传说中的管蚕女神。 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sān gū
三乐
三种乐事。随文而异。 三种爱好。 谓春、夏、秋三时之务。
sān lè
三周
古代亲迎之礼。新郎亲御妇车,车轮行三周匝,再交由御人驾御。 三度环绕。 三周年。
sān zhōu
三凤
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 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釴字鼎仪,昆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sān fèng
三何
南朝梁何逊、何思澄、何子朗的合称。
sān hé
三育
德育、智育、体育的合称。
sān yù
三麦
小麦、大麦、元麦的合称。
sān mài
三楚
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sān chǔ
三摩
三昧。 奥妙。
sān mó
三坟
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sān fén
三违
谓因道不行而三次去官。 谓三度未见。
sān wéi
三关
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霸县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关,以为霸州。癸卯,取瓦桥关,以为雄州”宋徐无党注:“世宗下三关,瓦桥、益津以建州及见,淤口关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阙不书。”(5)明代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在今河北曲阳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雁门、宁武、偏头……又于宣、大三关间,各设劲兵。”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三关者,雁武、宁武、偏头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曲阳在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之南,距倒马百二十里。” 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梁丘子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元阳子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sān guān
三率
晋代皇宫所置宿卫有“三率”之称,指中卫率、左卫率、右卫率。
sān lǜ
三废
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
sān fèi
三魏
明魏允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负时名,人称南乐三魏。 清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
sān wèi
三聚
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sān jù
三推
古代帝王亲耕之礼。天子于每年正月亲临藉田,扶耒耜往还三度,以示劝农,称三推。后历代皆有亲耕三推仪式,成为例行公事。
sān tuī
三北
三次败逃。
sān běi
三柳
犹三绺。
sān liǔ
三累
三种过失。 谓几经烦劳。
sān lèi
三五
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谓十五岁。
sān wǔ
三道
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 三路。 指国体、人事、直言。
sān dào
三平
明马森、郑晓、周延三人屡平疑狱,时称“三平”。
sān píng
三庭
道教语。人体的三个部位,上黄庭宫、中黄庭宫和下黄庭宫的合称。
sān tíng
三翼
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文选·张协〈七命〉》:“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絶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
sān yì
三星
《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三星,谓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指福、禄、寿三福神。 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三星,谓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 指福、禄、寿三福神。
sān xīng
三形
指高、中、下三种地形。
sān xíng
三香
三种香花。指梅花、水仙花、兰花。 三种香料。指椒、欓、姜。
sān xiāng
三商
犹言三刻。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孔颖达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夏、商之商不同。苏易简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朱起凤亦持此说,谓“啇”即滴之省文,“三啇”即漏三滴,见《辞通》卷二四。
sān shāng
三康
晋会稽孔愉、张茂、丁潭三人表字皆有“康”字,合称“三康”。
sān kāng
三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后多以指益友。 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sān yǒu
三母
指周代三位贤母。 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sān mǔ
三削
古代天子对诸侯考绩,无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尽,合称三削。见汉班固《白虎通·考黜》。
sān xuē
三牢
古代祭祀时,用三鼎盛牛、羊、豕三牲称三牢。
sān láo
五三
五帝·三王。五星三辰。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 五星三辰。 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
wǔ sān
三类
指《诗经》中之《风》、《雅》、《颂》。 三项;三种。 第三等,下等。
sān lèi
三京
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sān jīng
三辟
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泛称刑法。 三王。
sān pì
三医
指古名医矫氏、俞氏、卢氏。《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后泛指良医。
sān yī
三代
指祖至孙三辈,也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 泛指三个朝代。此指 汉、唐、宋。 指自祖至孙。
sān dài
三统
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 指三统历。
sān tǒng
三犯
三度触犯。 三度犯法。 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sān fàn
三李
北魏李诜、李灵、李遐的合称。 唐李德裕、宋李光、李纲先后贬官崖州(今广东省琼山海口等地),今海口市有五公祠,即祀三李与胡铨、赵鼎五人。 宋舒州李公麟、李元中工书画,李亮工工诗文,时人号为“龙眠三李”。
sān lǐ
三嘏
晋刘宏与兄粹弟潢三人表字皆有“嘏”字,合称“三嘏”。
sān gǔ
三汛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sān xùn
三刺
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指三次察讯。 谓击刺三次。
sān cì
三阵
亦作“三陈”。 指天阵、地阵、人阵。
sān zhèn
洗三
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xǐ sān
三势
古代军事学上的术语。《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气势,谓斗志;地势,谓选择有利之地理条件;因势,谓善伺敌之间隙。
sān shì
三素
道教指三元君。 即三素云。亦泛指各色云烟。
sān sù
三节
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三镇节度使。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三段。 三镇节度使。 三段。
sān jié
三釜
见“三鬴”。
sān fǔ
三忘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
sān wàng
三徽
北魏崔徽伯、房徽叔、张烈(字徽仙)的合称。
sān huī
三经
谓天时、地利、人和。 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sān jīng
三江
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sān jiāng
三君
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 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窦武、刘淑、陈蕃。《后汉书·党锢传序》:“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后汉书·陈纪传》:“弟谌,字季方,与纪齐德同行,父子并着高名,时号三君。”
sān jūn
三邦
三国。指三苗。 指云梦附近地域,为今长江中游一带。
sān bāng
三消
中医病名。指消渴病中的上消、中消和下消。
sān xiāo
三盆
同“三盆手”。
sān pén
三六
指十八。 粤语。指香肉、狗肉。 梅花三弄的别名。参见「梅花三弄」条。
sān liù
三福
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sān fú
三合
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三次交合。 三度交锋;三个回合。
sān hé
三甫
明诗人余曰德字德甫,张佳允字肖甫,张九一字助甫,合称“三甫”。
sān fǔ
三条
见“三条路”。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指 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sān tiáo
三洒
古代后妃饲蚕之礼,谓之“三洒”。
sān sǎ
三务
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
sān wù
三就
三成,三套。 犹三匝,三重。 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sān jiù
三鬴
亦作“三釜”。 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 喻菲薄的俸禄。
sān fǔ
三事
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 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 三种官职。
sān shì
三有
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sān yǒu
三细
谓臣、子、妇。
sān xì
三纲
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sān gāng
三牲
古时祭祀用的供品,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鱼)两种。 猪、鱼、鸡。俗谓小三牲。 道教谓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sān shēng
三老
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指上寿、中寿、下寿。指清初辽东诗人陈景元、戴亨、长海。泛指有声望的老人。柁工。东汉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称三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所指不一。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黄老君。 指国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参见“三老五更”。 东汉 赤眉农民起义军最高首领的称号。
sān lǎo
三牺
三只纯色的牛。 指祭祀用的雁、鹜、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三牺,雁、鹜、雉。”一说指牛羊豕。
sān xī
三鲜
多种鲜美的做菜或馅的原料,如虾、鸡、鱼、海参等。
sān xiān
三常
指治国理政的三大纲要。 指三种恒久不变的事象。
sān cháng
三锡
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三种器物。
sān xī
三犁
见“三犁”。
sān lí
三杀
棒、垒球运动术语。指守场员在一次防守活动中连续使攻方三名队员出局。 古代天子诸侯无事,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一以供祭祀,二以享宾客,三以充君之庖厨,谓之“三杀”。参阅《礼记·王制》。 指喝杀、吓杀和饿杀。
sān shā
三巡
巡行三遍。 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
sān xún
三祖
指三位祖先。 指三国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
sān zǔ
三杨
指晋朝杨骏、杨珧、杨济。 指唐代杨凭、杨凝、杨凌。 指明朝的杨士奇、杨荣、杨溥。
sān yáng
三虫
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犹三尸。喻小人。
sān chóng
三窟
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sān kū
三雅
《太平御览》卷八四五引《典论》:“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sān yǎ
三两
约数,表示少量。
sān liǎng
三刀
《晋书·王浚传》:“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驷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
sān dāo
三世
三代,常指祖孙三代。 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sān shì
三池
星名。 道家称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小腹胞为玉池,合称“三池”。见《黄庭内景经·中池》梁丘子注。
sān chí
三海
在北京城内西北。辽始引玉泉山水,汇为池沼;金称西华潭,元称太液池。池上跨长桥,桥北为北海,桥南为中海和南海,合称“三海”。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万岁山》、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
sān hǎi
三殿
即唐大明宫之麟德殿。 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宋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sān diàn
三舍
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泛指距离远。 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
sān shè
二三
谓不专一;反复无定。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即六。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 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èr sān
三刘
指宋代刘敞(原甫)、刘攽(贡甫)、刘奉世(仲冯)三人。 指宋代刘涣、刘恕、刘羲仲祖孙父子三人。宋刘元高曾为之编《三刘家集》。
sān liú
连三
连续三次。 连接三物。 纸之一种。详“连二”。
lián sān
三春
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三个春天,即三年。 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三个春天,即三年。
sān chūn
三颂
《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中多为贵族祭祀、祈福之乐章。
sān sòng
三副
指三种毛笔,即栗尾、枣核、散卓。 船员的职务名称。次于二副,一般掌管航用仪器、图书等,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
sān fù
三芝
芝为菌类植物,古人以为食之可长生,故多视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参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复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莲花,九茎一丛,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实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晋葛洪《抱朴子·仙药》:“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3)指石芝、灵芝、肉芝。《文选·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淹留访五药,顾步伫三芝。”吕向注:“三芝,石芝、灵芝、肉芝也。” (4)指云芝、水芝、土芝。《艺文类聚》卷八七引晋嵇含《瓜赋》:“世云三芝,瓜处一焉。故植根玉岩,润叶飞泉,揽之者寿,食之者仙,是谓云芝;芙蓉振采,濯茎玄濑,流葩映川,莫此为最,是谓水芝;甘瓜普植,用荐神祇,其名龙胆,其味亦奇,是谓土芝。”
sān zhī
三尊
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三种最受尊敬的人。佛家语。指佛、法、僧。 三种最受尊敬的人。道教语。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sān zūn
三调
汉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至隋唐,以清、平、侧为三调。 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
sān diào
三挺
犹三枚。
sān tǐng
三登
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 谓五谷一年三熟。
sān dēng
三珠
“三珠树”的略语。 比喻杰出的三兄弟。 “三珠符”的略语。
sān zhū
三禅
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
sān chán
三省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自 南北朝 至 唐,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借指朝廷决策机构。
sān xǐng
三神
指天神、地祇、山岳。 道教指人体三丹田之神。 指三尸神。
sān shén
三住
道家修炼以气住、神住、形住为“三住”。唐施肩吾《三住铭》:“气住则神住,神住则形住,长生之道也。”宋范成大《次韵严子文见寄》:“无心我正铭三住,有意君堪话四休。”一说“三住”指心住、气住、神住。
sān zhù
张三
方言。
zhāng sān
三洞
道教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见《云笈七签》卷六引《道门大论》。 借指道家的名山洞府。
sān dòng
三覆
三处伏兵。 三度打败。 三度复审。
sān fù
三起
兴于三。 三次发射。 三度兴建。
sān qǐ
三等
三种等级。 三层,三级。
sān děng
三王
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王姓三名人之合称。(1)汉之王奉光、王商、王凤。《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颜师古注:“三王,谓邛成侯及商、凤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汉之王尊、王章、王骏。《汉书·王吉传》:“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晋潘岳《西征赋》:“赵张三王之尹京,定国释之之听理。”(3)唐之王珣、王玙、王瑨。《新唐书·王珣传》:“﹝王方翼﹞子珣,字伯玉,与兄玙、弟瑨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sān wáng
三社
指大社、王社、亳社,为天子所立。 指国社、侯社、亳社,为诸侯所立。
sān shè
三晡
晡为申时,一般分上晡、中晡、下晡,故又称三晡。
sān bū
三板
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 三级。
sān bǎn
三物
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 三种物类。指豕、犬、鸡。 三种。
sān wù
三炮
指夜半的报时炮声。清末晩上报时以放炮为主,打更为辅。天初黑放头炮,八九点钟放二炮,十一二点放三炮,天将亮时放天明炮。
sān pào
三同
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为馆职。 指干部和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sān tóng
三穴
三窟。
sān xué
三刻
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sān kè
三千
《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 泛言数目之多。 指三千大千世界。
sān qiān
三达
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sān dá
三护
旧谓女子幼小依赖父母,出嫁依赖丈夫,老迈依赖儿子。
sān hù
三分
谓一分为三。 指三国史话。 十分之三。
sān fēn
三原
三次原宥。
sān yuán
三奇
三个阳爻。 术数家以乙、丙、丁为天上三奇,甲、戊、庚为地下三奇,辛、壬、癸为人间三奇。“三奇”出现于年、月、日,顺布为吉。 中医指人的精、气、神。
sān qí
三肃
三度肃拜。拜不低头,惟直身肃容而手至地为肃拜。
sān sù
三圭
亦作“三珪”。 三种玉圭,借指公、侯、伯。后亦指高官重臣。
sān guī
三俊
古指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孔颖达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刚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说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见蔡沈集传。 亦作“三俊”。三个并称的俊杰。(1)指汉之张良、萧何、韩信。《晋书·郑冲传》:“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2)指汉之郦食其、田横、韩信。《汉书·蒯通伍被等传赞》:“蒯通一说而丧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亨郦食其,败田横,骄韩信也。”(3)指晋之顾荣、陆机、陆云。《晋书·顾荣传》:“吴平,﹝顾荣﹞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4)指唐之李绅、李德裕、元稹。《旧唐书·李绅传》:“岁余,穆宗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5)指宋之陈希亮、陈庸、陈谕。《宋史·陈希亮传》:“﹝希亮﹞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 (6)指元之曹元用、元明善、张养浩。《元史·曹元用传》:“﹝元用﹞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7)指明之顾璘、陈沂、王韦。《明史·文苑传二·顾璘》:“初,璘与同里陈沂、王韦,号'金陵三俊'。”
sān jùn
三豹
唐代李嵩、李全交、王旭为官并以严酷名,号为“三豹”。
sān bào
三死
三种死罪。 指非命而致死的三种原因。
sān sǐ
三献
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三种祭品。 三次呈献。
sān xiàn
三斩
古代的酷刑。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
sān zhǎn
三梦
古代相传有致梦、觭梦、咸陟三种占梦之法。
sān mèng
三足
见“三足乌”。
sān zú
三柱
星名。
sān zhù
三严
唐代皇帝御朝前捶鼓三次,以示警戒,并按照一、二、三鼓进行相应准备,谓之三严。
sān yán
在三
《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
zài sān
三让
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 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sān ràng
三休
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 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 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
sān xiū
三克
契丹语。犹言三帅。
sān kè
三士
指春秋晋之狐偃、赵衰、贾佗。 指古之许由、巢父、池主三隐者。 指春秋齐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景公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
sān shì
三避
犹三黜。
sān bì
三驾
三次兴兵。 指北魏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 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
sān jià
三师
北魏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星名。 三国的军队。
sān shī
三马
指北齐马子结三兄弟。 三枚筹马。马,投壶时用的筹子。 复姓。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姓氏》。
sān mǎ
三武
星名。 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他们皆禁佛教,令僧尼还俗,佛家称为“三武之难”。
sān wǔ
三损
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复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于己也。”
sān sǔn
三失
谓过失多。 古以远游丧亲、臣节不遂、厚交离绝为三失。
sān shī
三库
指元代禁中内藏、右藏、左藏三个库房。 指清代户部所属的银库、缎匹库、颜料库。
sān kù
三河
泛指全国的江河。 指 黄河、赐(析)支河、湟河。 指 黄河、淮河、洛河。亦泛指众多河流。
sān hé
三胡
指我国古代北方林胡、楼烦、东胡三族。 清代学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乔的合称。
sān hú
三面
三个方向,三方面。 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sān miàn
三声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大陆地区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sān shēng
三迁
相传孟轲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轲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赵歧《孟子题辞》。后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 三次迁徙。 三次升迁。
sān qiān
三材
指天、地、人。 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 三位辅弼之才。
sān cái
三宿
进爵三次。 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sān xiǔ
三接
谓三度接见。语本《易·晋》:“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后多以“三接”为恩宠优奖之典。宋范仲淹《贤不家食赋》:“敦三接而何善不臻,达四聪而无远勿访。”金朱之才《卧病有感二十韵》:“荀爽岁九迁,康侯日三接。”明杨慎《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晋昼延三接,尧旻达四聪。”一说,接读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读为捷,战胜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异国,俘马甚多,以献于王。其战也,一日三胜。” 谓数度交战。三,言其数之频繁。
sān jiē
三七
二百十年。二十一岁。人死后廿一日。三魂七魄。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 二十一岁。 人死后廿一日。
sān qī
三种
宋名将种世衡之子,种古、种谔、种诊三兄弟的合称。 三类。
sān zhǒng
三影
宋张先的别号。
sān yǐng
三西
指山西、江西、陕西。
sān xī
三略
古兵书名。相传为汉初黄石公作,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
sān lüè
攒三
每朵成三片的雪花。
cuán sān
三牙
指三岁的牲口。 犹三丫。
sān yá
三曹
指汉魏时期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曹操位居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后称帝。父子三人均以诗文著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指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审案时,三方的人同时到场,进行对证,谓之“三曹对案”。
sān cáo
三司
指三公。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明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宋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sān sī
封三
书刊最后一页的内面。
fēng sān
三露
传说中的三种甘露,服之可以治病长生。
sān lù
三考
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指考试官员的三种项目。 称旧时科举中的“乡试”、“会试”、“殿试”为“三考”。
sān kǎo
三鱼
东汉杨震居湖城,有冠雀衔三条鳣鱼飞集讲堂前,当时视为吉兆。《隶释·太尉杨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应,贻我三鱼,以章懿德。”后以“三鱼”为位至三公之典。参见“三鳣”。
sān yú
三墨
墨子之后,墨家分为三派,称三墨。
sān mò
长三
旧时上海的高级妓女。
cháng sān
三勤
犹言三苦。
sān qín
三洪
宋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的合称。
sān hóng
三普
三篇佛教经文的合称。即《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圆觉经》中的《圆觉普眼品》。
sān pǔ
三精
谓日、月、星。
sān jīng
三异
指汉中牟令鲁恭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奇迹。
sān yì
三垢
佛教语。即三毒。
sān gòu
三班
宋代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借职为三班。 见“三班六房”。 昼夜不间断生产的工厂,工人轮流上早、中、夜班,统称三班。与“常日班”相对。
sān bān
三教
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sān jiào
三辈
三代。 指三个辈份。
sān bèi
三日
三天。 一个月的第三天。 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sān rì
三更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指三更更鼓。
sān gēng
三时
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夏至后半个月。 早、午、晩。
sān shí
三密
佛教密宗以结印为身密,诵呪为语密,观理为意密。“三密相应”为修密之要。
sān mì
三食
犹三餐。 三度日蚀。 指不肖子弟变卖庄园、书籍、奴婢度日。
sān shí
三选
经过三次选拔。春秋时,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选拔官吏的方法。 选三种人。
sān xuǎn
三亭
三个亭障。 亭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道亭也,今无其处。一云魏之郊境,总有三亭,皆祖饯之处。”一说在汴州尉氏县西南。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同“三停”。
sān tíng
三单
犹三军。
sān dān
三径
见“三径”。
sān jìng
三弄
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sān nòng
三已
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sān yǐ
三婆
以卖花卖茶等为业的妇人。见于元曲。 指奶婆、医婆、稳婆(收生婆)。
sān pó
三竿
“三竿日”的省称。 太阳上升,高达三竿。形容时间不早了。
sān gān
三忧
三种可忧之事。指不知,知而不学,学而不行。
sān yōu
三朝
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 谓三日。 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
sān zhāo
三幼
谓蚕三眠。
sān yòu
三讯
多方查询。形容决狱之慎重。
sān xùn
三越
指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
sān yuè
三索
《易》经卦由三爻组成,逆数以三为终。三索,犹言三数。也指第三爻。
sān suǒ
三都
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sān dōu
食三
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shí sān
三注
三次瞄准。 三宗赌注。
sān zhù
三直
三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指明代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 三个直言敢谏的官员。指清代苏廷魁、陈庆镛、朱琦。
sān zhí
两三
几个。表示少量。
liǎng sān
三业
佛教语。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sān yè
三仗
即勋仗。唐天子衙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见《新唐书·仪卫志上》。 三件武器。
sān zhàng
三折
指三折笔。多次受挫。指路途多次转折。指三折肱。 多次受挫。 指路途多次转折。
sān zhé
三峰
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 华州之代称。
sān fēng

三组词一二三年级有哪些词语,简单点三字的组词和拼音及意思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