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组词
科的拼音和组词
设科
开设课程,教授。 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 谓表演某种戏剧动作。
shè kē
科头
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古代教坊歌乐分部分科,其头目称为“科头”。亦以称歌伎乐工。
kē tóu
文科
科举制时以经学考选文士之科,别于武举而言。教学上指历史、哲学、文学、语言、经济等学科。 学问体系科别之一。对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亦指学校教学分科之一,与“理科”对称。
wén kē
实科
理工科的旧称。
shí kē
等科
同级。
děng kē
犯科
犯法。科:法律条文。
fàn kē
坐科
在科班学戏。
zuò kē
乡科
乡试。
xiāng kē
科谪
亦作“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
kē zhé
成科
既定的法律条文。
chéng kē
科行
执行刑罚。
kē xíng
吏科
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lì kē
科盲
没有科学常识的成人。
kē máng
鼎科
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
dǐng kē
科网
法网。
kē wǎng
科输
缴纳赋税。
kē shū
科抄
亦作“科钞”。 由六科给事中分类抄录朝廷内外章疏及帝王谕旨,参署付部的一种文件。
kē chāo
巍科
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wēi kē
科品
种类;等级。 法制,定规。
kē pǐn
丙科
汉时考试的第三等科目。 泛指考试的第三等。
bǐng kē
科兑
典当、借贷时,估量抵押品,兑付银钱。
kē duì
科学
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特指自然科学。
kē xué
玄科
道教的规章。
xuán kē
科第
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考核官员,评定科别与等第。 指科举考试。
kē dì
房科
旧时官衙里的下级办事人员。
fáng kē
科罪
定罪。
kē zuì
科参
明代凡制敕有失,得封还执奏,内外章疏下,则由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科臣参驳称为“科参”。
kē cān
科仪
犹科式。
kē yí
科研
科学研究的简称。
kē yán
开科
原指科举考试时,设立各种科目,分科取士。后即指科举制的开考。 谓开口说话。 开场道白。
kāi kē
科薅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kē hāo
科律
法令;法律。 指音韵格律。
kē lǜ
科法
法令;宗教戒律。 指科举取士之法。
kē fǎ
针科
亦作“针科”。 宋时医学教育的一个分科,专教学生以针灸为人治病。
zhēn kē
科扰
谓以捐税差役骚扰百姓。
kē rǎo
排科
犹搞鬼,捣乱。
pái kē
科简
衡量简择。
kē jiǎn
产科
医院中负责孕妇孕期保健、辅助产妇分娩等的一个科。
chǎn kē
科进
谓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
kē jìn
科须
见“科需”。
kē xū
专科
专门学科。 专业学校。
zhuān kē
科程
规程;标准。
kē chéng
科臬
法规。
kē niè
刑科
刑法的条款。 明清时六科之一,负责处理刑事案件。
xíng kē
科配
谓官府摊派正项赋税外的临时加税。
kē pèi
科班
招收儿童,培养、教育其为戏曲艺员的戏班。 正规的专业训练。
kē bān
科道
指科道官。 指科道两衙门。
kē dào
甲科
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 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jiǎ kē
吾科
盾名。
wú kē
科买
征购。
kē mǎi
女科
犹妇科。指妇科医生。为女子所开的科举考试。 指妇科医生。 为女子所开的科举考试。
nǚ kē
科则
政府按田地类别、等级而定的田赋标准。 指按田赋标准收税。
kē zé
金科
法律;法令。 引申为规则。
jīn kē
本科
大学或学院的基本部分(区别于预科、专科),学生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 犹今科。 高等学校中的正科。相对于预科而言。现亦相对于高等学校的专科而言。如:你读大学本科,还是专科?
běn kē
升科
明·清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参见:升科。
shēng kē
科式
法式。指宗教仪式。
kē shì
科钞
见“科抄”。
kē chāo
明科
明文规定的法令条规。
míng kē
科索
官吏向民间非法索取财物。
kē suǒ
学科
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 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经济学等。 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
xué kē
七科
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qī kē
篆科
即篆书。
zhuàn kē
科订
向百姓征收赋税。
kē dìng
科子
坑子。 私娼。
kē zǐ
科岁
指科考和岁考。
kē suì
科派
摊派捐款。 假借名目攒钱。
kē pài
全科
〈方〉:齐全,齐备。
quán kē
鲿科
属于鲇亚目(Siluroidei)的亚热带鲇鱼的一个科。
cháng kē
选科
学生选择自己要学的科目。
xuǎn kē
首科
谓科举考试名列一等。
shǒu kē
四科
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sì kē
科责
处罚。
kē zé
解科
谓要旨清楚,条理分明。
jiě kē
科指
犹准则。
kē zhǐ
催科
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
cuī kē
科格
指关于征发赋役的规章。
kē gé
科跣
露头跣足。
kē xiǎn
科室
各科与各室。指管理机构的直属单位。
kē shì
妇科
妇科疾病诊治专科。 指医院中专治妇女病的一科。
fù kē
前科
指上一次的犯罪事实及受到的刑罚。 行科举时称上一次考试。
qián kē
科役
征发徭役。
kē yì
科断
论处;判决。
kē duàn
胄科
谓军旅之事。
zhòu kē
科需
亦作“科须”。 政府于常规正赋外,因临时需要科征财物。
kē xū
词科
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宋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清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cí kē
作科
制定法规。
zuò kē
科禁
戒律;禁令。
kē jīn
蓬科
蓬草。泛指杂草丛。 犹蓬颗。
péng kē
同科
同等。 科举时代称同届考试中的人。 同罚;同等判处。
tóng kē
科臣
指科道官。
kē chén
科差
官府向民户征收财物或派劳役。
kē chà
井科
即井坎。
jǐng kē
科卖
政府依法专卖。
kē mài
科本
课本,教科书。
kē běn
悬科
古时所公布的考试科目。亦泛指科举考试。
xuán kē
科比
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
kē bǐ
科敷
犹科派。
kē fū
科制
制度;程式。
kē zhì
科醮
指道教打醮斋戒等仪式。
kē jiào
正科
明·清科举制,按常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会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会试逢丑、未、辰、戌年为正科,区别于临时特设的其它专科和加行的恩科。清代府医学官名。 清 代府医学官名。
zhèng kē
追科
催征赋税。
zhuī kē
秋科
秋季举行的科举考试。
qiū kē
高科
犹凸凹。 科举高第。
gāo kē
盈科
水充满坑坎。 喻打下坚实基础。
yíng kē
大科
唐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宋人谓之大科。清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大科”。 袍衫所绣大朵团花。
dà kē
疮科
犹皮肤科。
chuāng kē
科名
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科举功名。
kē míng
差科
指差役和赋税。
chà kē
三科
三品;三等。 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三次科考。
sān kē
科诏
法律与诏令。 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kē zhào
豫科
旧制高等学校升入本科前的准备阶段,学业期限为一至三年。
yù kē
科适
见“科谪”。
kē shì
科徭
科征徭役。
kē yáo
名科
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泛指应试的科目。
míng kē
科斧
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于砍除桑树繁枝。
kē fǔ
科爵
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kē jué
科荣
谓科第荣华。
kē róng
科敛
凑集或搜刮钱财。 凑份子。凑集由众人负担的钱物。
kē liǎn
乙科
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yǐ kē
科决
审理判决。
kē jué
科套
指戏曲演员的唱腔做派。
kē tào
科令
法令;律条。
kē líng
科折
唐宋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
kē shé
科限
指限制性的法令。
kē xiàn
上科
犹甲第,甲榜。
shàng kē
贤科
科举时代对选拔官吏所分科目的美称。
xián kē
玉科
法则;法令条文。
yù kē
科琐
科条烦琐。
kē suǒ
工科
以实用工程技术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程有关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 对有关工程学科的统称。
gōng kē
科发
犹征发。谓向民间征集人力和物资。
kē fā
科技
科学技术。
kē jì
科枝
修剪芟除树木繁枝。
kē zhī
凭科
旧称某些发给凭证的机构。
píng kē
十科
宋代科举取士的十项科目。
shí kē
科取
征收。
kē qǔ
科雉
刚出窠之雉,幼雉。
kē zhì
科集
征集。
kē jí
儒科
指儒学。 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rú kē
末科
谓科举考试及第的最下等。
mò kē
科贬
贬谪处罚。
kē biǎn
八科
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唐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及童子等科。《旧唐书·文苑传中·员半千》:“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八科,即指诸科中的八种。宋初以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为讲武殿复试八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
bā kē
科率
官府于民间定额征购物资。
kē lǜ
推科
审问判罪。
tuī kē
科员
一个科里的成员。 科室工作人员的泛称。
kē yuán
危科
高科。科举名登前列。
wēi kē
史科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shǐ kē
科试
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制度,各省学政周历各府州,从童生中考选秀才及甄试欲应乡试的生员,称为「科试」。
kē shì
六科
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事,纠其弊误。 谓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农作物。
liù kē
科生
谓丛生。
kē shēng
逾科
犹言违反法令。
yú kē
农科
教学上对农业、林业、养殖、园艺等学科的统称。
nóng kē
科泛
见“科范”。 行为、举动。
kē fàn
决科
谓参加射策,决定科第。后指参加科举考试。
jué kē
科要
犹科征。
kē yào
科检
查检。
kē jiǎn
罪科
处罪的科条。
zuì kē
科具
谓分条列出。
kē jù
科举
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
kē jǔ
臼科
臼形的坑。 同“臼窠”。
jiù kē
佃科
官田收租的章程。
diàn kē
中科
犹中品,中等。合格。科举考试中选。 合格。 科举考试中选。
zhōng kē
科醵
谓科征聚敛。
kē jù
科算
犹计策。
kē suàn
罚科
科举时代对犯规者停止其考试的一种处分。
fá kē
收科
收场;圆场。
shōu kē
峻科
严密的法令。
jùn kē
童科
见“童子科”。
tóng kē
田科
指农业税。
tián kē
违科
违反法令。
wéi kē
科减
减少赋税数额。
kē jiǎn
科例
犹条例。
kē lì
庄科
见“庄窠”。
zhuāng kē
科场
科举考试的场所。指科举活动的范围、领域。指科举考试。排场。 指科举活动的范围、领域。 指科举考试。
kē cháng
科分
向人示意的动作,行为。 犹科派。 科举中式之年分。
kē fēn
科普
普及科学知识。
kē pǔ
内科
医疗机构中主要用药物来治疗内脏疾病的一科。
nèi kē
科计
估量;计算。
kē jì
医科
教学研究上有关医疗、药物、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学科的统称。
yī kē
魏科
高科。指状元。
wèi kē
科案
谓审理查究案件。
kē àn
贵科
指进士科。唐宋以来,看重由进士出身进入仕途的人。故称。
guì kē
桂科
唐人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或登科,省称“桂科”。
guì kē
科察
犹考察。
kē chá
科贡
科举制度中,府州县举荐人才进入国子监习业,谓之“科贡”。后亦泛指科举。 指贡生。
kē gòng
鲀科
热带海鱼的一个科,包括各种鲀(puffers,俗名河豚),它们同海洋中的太阳鱼及其他几种有关鱼类一起,构成一个愈颌类(固颌类)的明确的亚目。
tún kē
科策
设科射策。
kē cè
科文
法令条文。
kē wén
科戒
修道的戒律、法规。
kē jiè
科业
指行业中的某一门。
kē yè
科处
犹判处。
kē chǔ
征科
征收赋税。 征辟与科举。参见“徵辟”、“科举”。
zhēng kē
科半
谓依刑律减半判罪。
kē bàn
右科
指武举。
yòu kē
録科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lù kē
科课
征发财物人力。
kē kè
幼科
中医指小儿科,也叫小方脉科。
yòu kē
科杖
谓处以杖刑。
kē zhàng
景科
即丙科。
jǐng kē
科柏
修剪柏树。谓祭扫陵墓。
kē bǎi
武科
科举时代专为考试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
wǔ kē
卖科
奉承,讨好。
mài kē
重科
犹重罪。
zhòng kē
发科
指传统剧演出中角色所作的滑稽动作和表情。 谓开始某种行动。 科举考试应试得中。
fā kē
科地
供演出的场地、场子。
kē dì
繁科
繁重的赋税。
fán kē
宣科
念诵。
xuān kē
科座
居住的处所。
kē zuò
科教
法令;教命。指道教信条戒律。科学教育的简称。 指道教信条戒律。 科学教育的简称。
kē jiào
瞧科
看清;察觉。
qiáo kē
科籍
指登科录之类。 指明清时代六科给事中官署中的簿册档案。
kē jí
科考
明清科举,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生员达一定等第,方准送乡试。 指科举考试。
kē kǎo
科防
用禁令刑律加以防范。
kē fáng
宽科
宽大的科条。
kuān kē
登科
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
dēng kē
术科
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技术性科目。
shù kē
撒科
见“撒科打诨”。
sā kē
科目
学术等按不同性质划分的类别。 学校教学中指课程名目。 古代分科取士的名目,始自隋唐。
kē mù
科椭
光秃貌。
kē tuǒ
科经
佛教语。谓法师按宗派的家法判析经典的内容体系和结构。
kē jīng
科长
处以下的行政或技术管理单位的领导。
kē zhǎng
科首
科头。光秃的头。
kē shǒu
棘科
荆棘丛。
jí kē
科藤
藤之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kē téng
树科
树棵。指单棵的树。
shù kē
科出
谓超额科征。
kē chū
轻科
轻罚。
qīng kē
科判
谓分段。
kē pàn
科降
谓减少征税数额。
kē jiàng
恩科
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ēn kē
定科
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 固定的科目。
dìng kē
科结
依科条结案定罪。 盘绕发辫而成的头髻。
kē jié
荣科
对科考的美称。
róng kē
石科
石穴。科,借为“窠”。
shí kē
科征
见“科征”。
kē zhēng
柱科
柱身。科,物体中部。
zhù kē
科白
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 指戏曲中的说白。
kē bái
旧科
从前的法律条文。
jiù kē
外科
医疗机构中主要用手术治疗疾病的一科。 指外科医生。
wài kē
虚科
假情假义。
xū kē
科治
犹处理。
kē zhì
恒科
规定的条文。 谓按原规定收税。
héng kē
魟科
板鳃类的一个科,包括普通魟的大多数种。
hóng kē
科拨
犹科派。
kē bō
科聘
征辟聘请。
kē pìn
科斗
蝌蚪。蛙或蟾蜍的幼体。 指科斗文字。 指古文经籍。
kē dǒu
儿科
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儿童的发育、护理和疾病。
ér kē
科约
规约。
kē yuē
科筭
见“科算”。
kē suàn
杂科
唐宋时科举取士的一科。在“经义”、“诗赋”等科之外。
zá kē
严科
严厉的法律。
yán kē
出科
旧时指在科班学戏期满。
chū kē
擢科
登第。
zhuó kē
科校
犹稽核。
kē xiào
科兵
依律征发的兵员。
kē bīng
科车
裸露无盖饰的车。
kē chē
新科
新立的科条。 新设的科目。 谓本年科举中式。
xīn kē
科组词一二三年级有哪些词语,简单点科字的组词和拼音及意思查询。